误打误撞入市,只有2018年亏了钱,一位投资老将的十年投资之路

首页 / 精品文章

(发布时间:2021-02-13)

广告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位机械工程设计师,他因2010年买房时被要求开立股票账户而开启了投资之旅,从最初用6000元试水到最后把家里所有的可用资金都投资到股市中,投资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对他而言,投资最大魅力在于,如果在市场中赚到钱,自然就会产生乐趣,然后就会喜欢上它,进而不断的投入时间去研究它,赚到更多的钱,周而复始,欲罢不能。

我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也曾是一名机械工程的设计

我来自武汉市的郊区,我们那个镇很偏僻,离麻城不远。我从小都是非常要强的人,记得小学的时候非常流行“打撇撇”,就是将纸折成一个方形的纸片,用自己的纸片拍打对方纸片,翻面后就算赢的一种游戏。每天课间我都会找人玩,有一次,被一个对手赢了几把。第二天我又找到他,要赢回来,不过那个同学怎么说也不和我比了,一气之下,我就把所有的撇撇全都撕了。自那以后,我就开始不断研究里面的手法、技巧和力度,最后在小学里还真没人打撇撇比得过我的。

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进入初中后,农村出身的我,面对一些新的生活环境,在人群中显得生硬和格格不入。以前小学上课不怎么听讲,就能轻松前三的我,到了中学对英语和语文,特别是英语有畏难情绪,只能勉强在班级排到中游。面对新的世界,我自惭形秽。还算幸运的是,在理科方面我还可以。

我的大学生活全部都是在武汉度过的。本科毕业那个时候也挺迷茫的,一般公司开的工资少得可怜。三月份的时候,我们同班的几个同学为了参加青岛某公司的面试,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前往。那个时候正好赶上外出务工人员返回青岛,整个车上人挤人,连找一个站的位置都没有。那个时间点很晚了,我们都已经和其他单位有协议,需要和上家单位先毁约,再和青岛这家公司签协议。该公司同意接受,不过给我们一周内的时间办理。回来后,一个同学2天内就办理好了违约协议,打电话对接青岛那家公司,不过他们说人已招满了,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不久后研究生录取的成绩出来了,我报考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的研究生,总分、专业课与数学都够投档线,不过英语差2分,调剂到了本校读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我就想着找一份有“钱”途的工作。三一重工的几面都过了,不过卡在最后的笔试。后面拿到了杭州和上海各一家设计院的offer,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上海。

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给一家台湾公司做钢厂设计,工程地点在越南,整个设计和管理体系跟大陆都不一样,磨合起来很困难。我们每周都有例会,每次开完会后都要改很多很多的内容,设计最难的就是一直在改,一版工程设计改十来稿都很正常。但如果施工图已经到了很细节的部分再修改,工作量是十分巨大。工程设计别人说一句很容易,但是要细化到图纸表达中,一个专业的变化也会引起另一个专业的变化,都要重新来做,而且这时修改非常容易出错。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一直在加班,每周六、周日都在加班。这个项目就单说工程量都做了十几稿,他这种工程量不是像以前设计当中直接估一个重量或者价格就可以,他们要求精确到比如螺栓大小、数量、长度等这样,后面还要画施工图图纸。很多都不能套用标准图,越南钢厂内部有自己习惯采用的标准。

一版又一版没完没了地修改,感觉这些图纸永远没有尽头。一天,我实在是熬不住,打电话给我们的主任,说不想干了。刚说完,不争气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聊完后,心情好受一点,但是工作还得继续。这个项目熬过去之后,我越来越相信,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坚强的人。

2010年误打误撞入市,没想到研究股票成为我最大的乐趣

因为看过郎咸平的一系列关于房产要崩溃的书籍和录像,错过了2009年大好购房的时机。在2010年我还是决定在上海购房,在办理贷款时,按照要求在申万开通了股票账号。上学的时候我喜欢看一些财商类的书,当时风靡全球的《穷爸爸、富爸爸》,是罗伯特·清崎写的,那一系列我看了很多很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还和这位著名的大作家合著过一本书。后来还看过像《小狗钱钱》这种浅显易懂的入门级的读物。

入市之后,我马上想起《穷爸爸、富爸爸》中提到的股票相关的东西,他会反复看《战胜华尔街》,于是我很快买了它的姊妹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每天中午在办公室休息前我都会拿出来看,里面有对各种股票类型的划分和分析方法,包括一些很有意思的讨论,比如心理调节等等,非常有用,记得在里面看到tenbagger(几年内能涨10倍的股票代名词)这个词时,我的那个兴奋啊!

有一句话说过:“如果你不能一分钟理解价值投资,你将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从一入市开始,我就理解了什么是价值投资,所以一辈子都不会去学习技术分析。好几次,好朋友都要我去看看诸如欧奈尔,还有《股票魔法书》这种类型的书籍,但是我从来没有翻开过一页。

2010年入市的时候,我只投了6000块钱,当时本来的积蓄就不多,又刚买完房子。我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工商银行,它的业绩稳定增长,估值又低,后来我又买入了和自己工作相关的行业,比如中材国际和三一重工。中材国际的历史增长很快,然后水泥版块出现大面积涨停潮,中材作为水泥版块的总承包商,我觉得不错就买入了,随后一个月就股票翻倍了。我记得很清楚,同时买入的三一重工涨了35%,当时后悔为什么没有全仓买入中材国际。

早期我投入股市的资金不多,但因为在股市里一直赚钱,我们就持续往里面投入,我们家从那时起除了日常消费要留的钱,其他的都会全部投入到股市当中,到了2014年、2015年,股市里的钱累积得越来越多之后,我每年从股市里赚的钱开始比工资多了。

股市表现不错,让我收获了不少的乐趣,对股市的兴趣越来越高,下班了就回去看看投资相关的书,逛股票论坛,那时一个研报资源很全的平台,我每天都下载相关研报来看。看到研报的数据分析、盈利预测就很兴奋的一边研究一边投资。

2015年,上海的房地产政策有一些宽松的迹象,我也一直考虑买房的问题,在4到5月,我陆续卖掉了股票,给买房准备资金。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房子的事情终于搞定,2015年下半年我又重新回到股市,这一年主要涨的是小股票,只要跟互联网+概念沾一点边的都是好几倍的涨幅,记得做旅游的腾邦国际,当时市值到了300亿,一年多涨了一二十倍。很多人当时因为配资赔了不少钱,在股灾前赚了一两倍,但配资的时候资金增加了好几倍,跌了20-30%,就亏损了。

投资收入超过历年工资总和,我开始有了做职业投资的想法

2015年我趁着空余的时间,我重点研究了锂电池行业。2016年是新能源的大年,牛股满天飞,天赐、多氟多、赣锋锂业、天齐锂业都走出了大行情,”有锂走遍天下”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的,记得有一天我赚了10万块,是那个时候赚得最多的一天。

2016年在新能源,尤其是在锂电上做得还不错,有一个上海的工作室邀请我加入,工作成员写一些内容,他们每个月会有一些报酬。写东西可以让我进一步整理思路,对投资也有帮助,而且重要的是那里有一起奋斗的小伙伴,当时我就爽快地答应了。在那家工作室做了一年左右后,做得还不错,工作室的负责人说他们有一个新的工作室让我去做负责人。写东西挣钱,可能会存在合规性问题,这不是我的志向所在,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放弃。

2017-2018年是地产的大年,2017年不少雪球的用户都在讨论地产,参考了不少球友的文章,我细致分析了行业和公司后,选择了重仓融创,虽然有其他板块拖后腿,整体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国庆的时候正好在云南旅游,因为融创涨了好多,心情特别特别舒畅。融创这一年的股价涨了4倍多,我在这一年赚到的钱也几乎比工作以来赚的钱都要多。

2010年到2017年这7年,我每一年的投资都是赚钱的,2017年的收入大幅增长,让我开始感觉设计院的工作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工作室的经历,我明白自己有做投资的志向在,就开始考虑自己出来做一个投资公司,专注在投资上面。

过去7年我们几乎把所有的闲钱都放在股市中,也鞭策我去研究各种各样的行业,我对投资的理解是从各种论坛、研报、投资书籍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然后在实战中反复验证、修正、提升。我最早看跟工作相关的水泥、工程机械,接下来是是白酒、新能源、还有地产,医药我也一直在研究。

很多人对我的印象是研究医药的,我最早是从中药注射剂开始看这个行业的,大规模研究医药始于某证券公司一个研究员的组合,在2012年、2013年就开始出一个卖方的月度组合,这个组合业绩很牛,我把每个月、每年的业绩拉出来,没有人能跑得过这个组合。有了这个组合的标杆,我就想去看其他行业能不能出一个这样的组合,能长期有这么一个收益,最后发现挺难的,医疗这个行业比其他行业要稳定,基本上30%的牛股都是来自于医药这个行业,所以医药我研究得比较多一些。

通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和时间考验我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反复思考后,在2018年,决定辞掉了央企设计院的工作,自己成立一家私募投资公司。

由于不是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业内的很多规则并不熟悉,第一年出来摸索走了不少弯路。我当时也想找朋友一起做,问了很多喜欢做投资的朋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最后投资的牌照也没有拿到。2018年地产回调、医药又遇上集采,整个市场都跌得稀里哗啦的,基本上很难赚钱,我的账户也亏损了,这是我投资第一年出现亏损,非常难受。

经过努力,2019年还是发行了我的第一支私募基金产品,开启了我的职业投资生涯。

我的投资原则:找到我能理解的成长型公司

市场上每年的热点都不一样,人很难每年都抓住风口,但是如果掌握了大的投资原则,从长期看是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的。我把股票分成三类,第一种是快速成长型,一种是周期成长型,还有一种是周期型,我最喜欢的还是能够不断长大的公司,它们的产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给人们带来幸福。成长型的公司盈利很容易不断创历史新高,财务的表现未来一定会反应在股价上。彼得林奇不是说过:“投资真的很简单:你只需要找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并且能理解的公司,然后和这些公司捆绑在一起就行了,就是这样。

我一般会从四个角度去判断一个公司是不是符合我的投资原则:

第一个是好的行业,医药、快消品是我关注比较多的,这种行业业务形态比较新而且有比较高的进入门槛。

第二个就是好的竞争力。对消费品的公司来说,我寻找的是有定价权的品牌垄断公司。对于医药或者是其他的科技公司,我关注的是有不断创新的龙头公司,不断地为社会、人民创造利益和价值。

第三个就是好的管理层。好的管理层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就是:诚信、有能力的老板型管理层。诚信我认为是对所有公司和管理层最基本的一个要求。第二有能力的话,老板必须能带领公司或者整个的员工为社会创造效益。第三是老板型的管理层,这个很重要,当公司的利益还有老板的利益如果是一致的时候,对我们投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

第四个是好的时机,我希望选择成长期或者发展期的公司,在投资时机上,我偏爱这三种机会。一是王子落难时。王子落难这句话里面其实有两个词,一个是王子,另外一个是落难。王子的话,落难之后他以后还是有机会再站起来的,但是如果他是一只青蛙的话,可能永远就是一只青蛙,他永远没有起来的机会,所以要仔细甄别黑天鹅发生的时候他究竟是王子还是青蛙。另外一个落难,一个人如果只是感冒了或者是发烧了,我们不能说这个人他未来就没有前途了。公司也是一样,他短时间遇到一些困难。

这个时候要去甄别,它遇到困难是行业性的问题,还是公司发展的问题。如果整个行业出现了一个需求的萎缩,或者行业的前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就不是落难了。二就是熊市。熊市其实是投资的一个朋友,大家很不喜欢熊市,但是实际在投资的过程当中的话,熊市可以选到一些估值不高或者是估值偏低的优秀公司,这个时候我们要大胆地进行买入,买入后要大胆地持有。三就是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回调时。比如说某个公司或行业没有出现明显的利空,但是公司的股价出现了一个20%、30%甚至更多的回调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进行买入,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我做投资这些年的变与不变:看得更长远了,但只买自己看得懂的公司

我早期分析一些公司,主要看重财务面,比如营业收入、利润增长的情况,看未来1~2年的增长,但现在更看重公司的经营的稳健性,看未来还能不能经营得这么好,企业能不能持续运营,比以前看得更长远一些,这跟市场的氛围变化有关系。

在2015年以前,有人有个统计,你只要买入这个市场中市值最低的一家公司,每年年底换成最低的另一家公司,这样操作9次,10年时间可以获得700多倍回报,如果选择5家公司这么操作,回报也差不多,大概500多倍。以前公司的上市资质是具有价值的,小市值公司上涨可能跟基本面无关,而是反映壳的价值。

从2015年到现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渠道放开,现在公司要上市比以前容易很多。目前A股有4000多只股票,5年的时间整个市场增长了3倍多的公司。公司的上市资格不再值钱,以前上市公司跌到9、10亿的市值了,就会往上涨,累积下来就有几百倍的收益,越往注册制临近,壳的价值就越不重要。 在整个行业的变迁中,大公司本身获得的资源就更多的一些,跟很多基金公司一样,强者恒强,有更多的资源,业绩增长更顺利一些。

中国的一些公司,原来觉得1000亿的市值就很大,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看起来虽然很大,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强者恒强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大趋势,所以我不会像2015年以前那样看重小公司,而是把重点放在能够快速成长的青年公司。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的变化。但市场也有一些不变的法则,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有2个,第一是不熟的东西是不能做的,做一个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不买不了解的公司。有的人在股市虽然喊着价值投资,但是不学习不进步,连年报和招股书都不愿意去翻,也不愿意去搜集资料,这样的方法是很难走得长久的。

第二就是选择一些好公司,一直陪伴它走下去。我喜欢那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买入这个公司我会觉得很自豪,持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舒服,我会很想和它一起分享价值。一个公司的经营,比想象的难得多,没有一个企业家想主动把公司的前途葬送,但是行业属性有差别,能力大小有差别,结果会自然不同,我要做的就是去理解行业、理解公司,去选择能够不断创造价值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成长的企业。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理性,相信常识,不断学习,与智者为伍。

来源:雪球,本微信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风险提示:外汇差价合约(OTC场外交易)是杠杆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可能会导致亏损您的投资本金,请理性投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以下市场推广内容与本图文无关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