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基金大佬的投资分析:投资是寂寞的工作,要去把握容易挣的钱

首页 / 精品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26)

一篇多年前的北大演讲。演讲者不详,高毅资产邱国鹭2012年曾在新浪微博转发过这篇演讲,透露演讲者是“投资界一前辈高人,多年前就退出江湖了,现在也在微博上,常发些花鸟鱼虫赏心悦目的照片。”并在评论中回复“不是王亚伟”。

不管演讲者是谁,文章确实是好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投资经验,深入浅出地分享了4个重要议题,也指出国人对巴菲特的误解。

“投资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时候是自己对自己心灵的拷问,会遇到很多困难。”

如何“在困难堆积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寻找一条坦途,尽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选择”,相信每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完文章,会有各自的启发。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北大的年轻校友们一起探讨投资的一些理论。我对投资理论研究一直就很有兴趣。95年进入这个行业,从操盘手到基金经理到出来自己做,感触和体会还是很多的。

投资是项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资体系庞大而且复杂,就象一座很大的森林,我们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很多年以来我都这么做,持续思考,但一直没有做系统性的总结。所以今天我也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资的一些重大领域的理论框架。

今天的讲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东西,而不是我要教导大家什么东西。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个部分:宏观经济、股市波动性、公司经营和公司估值。

在投资这座森林里,这四个分支是比较重要的,对每一个分支我们都需要花很多心力去研究。以我认为,投资就是要不断建立一些理论框架,并在情况发生改变后有勇气不断打破它而重建。

我们看巴菲特、费雪等大师,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论体系,操作背后都有一套投资哲学在支持。

我们也是在努力学习和思考他们的投资哲学,所谓“有缘人得之”。我希望能够学习他们的精华,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黑天鹅》,它的主题是说,我们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资模型,去管理我们日常的投资。

投资风险可以用一条高斯曲线来表达,大部分风险都在某一个区域里面,我们努力去规避最主要的这样一些风险,但是一次极小概率意外的出现,就可以颠覆一切,将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财富从而化为乌有。

但我想,巴菲特从60年代做投资以来,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所谓黑天鹅事件,他不但存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么做到的?

2008年《黑天鹅》这本书的出版,让投资界很震惊,都在反思。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关健是我们如何去应对,让我们的资产不断增值,活得更好。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我谈谈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我认为,在市场的每个具体阶段,我所研究的这四个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

如果我们不能挖掘出在这个阶段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还不够努力,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本质和规律所在,所以要不断去探求。

过一段时间新的情况出来了,最核心的矛盾改变了,我们又要重新挖掘。我们始终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其次,这四个理论框架里的每一点,我都希望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作一个印证。巴菲特对这些问题都有论述,零散地分布在巴菲特的年报和各种访谈里面。巴菲特在投资界的修炼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他的很多说法,我们要加以印证。

我自己感觉这几年我们国人对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

中国人很喜欢以简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资理念简单理解为不管宏观面、买了好股票就长期拿着不放就能赚大钱,这种绝对化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所谓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亏。

有些地方是我们误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讲的不清楚。

宏观经济分析股市波动性

注:上图是“聪明投资者”根据文章内容从相应报告中截取,下图亦然

给大家展示两幅图,上面这幅图很有名气,是招商证券的研究员罗毅写的,叫《M1定买卖》,发表于去年11月份3300点左右的时候,当时M1的增速达到34%,他说市场很危险,是极好的卖点,市场可能会回调两成至2300点,不幸被他准确言中了。

他从数据推演出,从1996年到现在,如果每次M1增速接近10%就买入股票,超过20%就卖出,投资标的是深成指,从1996年到09年11月,投资收益率是95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报告《钱多了,钱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断股票市场资金的充裕性,从而做出买卖操作,也挺有见地的。

(2)PE PB

市场整体的PE、PB水平是衡量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比较好的指标,也是评判资金参与投资股市风险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2001年最疯狂的时候,两市整体PE是70倍。2007年10月,市场6200点,历史新高,当时深市PE是69倍,上海是50.6倍。

目前全体A股PE以中报来计算22倍,去除银行股后是30倍,如果再去掉两油和煤炭,整体PE大概36倍。中小板55倍,创业板74倍。PB水平大概4倍,去掉银行股大概是3倍多一点。

毫无疑问目前创业板和中小板整体估值绝对是过高了。情形就像00年的网络股狂潮,估值高得不可议,但大家会说,公司业绩增长很快,股价还能涨。

类似的情形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每次泡沫发生前,都认为这次没事,因为这次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样了”,但结果呢,“每次都是一样”的。

目前创业板的泡沫是很明显的,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时候破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对比几个指数,恒生指数,以今年计算16倍左右,道琼斯是14倍,标普500大概15倍。历史上道琼斯平均是20-25倍,纳斯达克高一点,25-30倍左右。

这么看美国香港还可以,A股总体来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创业板很高,这个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资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胀率直接相关。利率的倒数往往是市场的价格中枢,即常态下可接受的PE水平。

如果利率不断下调,那合理PE也要调高。日本股市的PE有五六十倍,因为日元的利率将近零。

在美国,一个经验是,如果利率低于4%,即使利率再往下调,投资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也就是25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场PE也很难往上调到那里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70年代起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胀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

我查了一下1997-2008年金融危机未发生前11年的数据,美国的通胀率在3%左右。大家预期即使现在通胀高于4%,美联储也会想方设法压低通胀至4%以下,这就是利率低于4%之后,美市PE往上调整会出现钝化的原因。

今年10月19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在一个重要会议上说,大部分货币官员认为核心通胀率应保持在2%或稍低的范围,这是伯南克在公开讲话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个具体数字作为美国央行的通胀目标。

现在很多分析认为,美国维持这样的低通胀水平可能会持续多年。

如果市场普遍这样认同了,那我认为道琼斯指数可以有系统性的提升估值的机会,也许合理的PE水平就不是25倍了,说不定市场可以接受30倍左右的水平,现在道琼斯的PE只有14倍,所以我对美股挺乐观的,美股创新高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随美元利率长期维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换手率

市场能不能上涨,要看多空双方的力量比较,换手率非常值得重视。

在低点往往成交极度萎缩,因为想买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为想卖的人多了。

虽然说买和卖的金额无论在什么点位都是均等的,但实际上决定方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比较高的位置换手率急剧扩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号。

我最近测算了一下,10月26号那一天,深沪总市值是31万亿,流通市值是19.4万亿,成交金额约5200亿,换手率(成交金额/流通市值)2.7%,成交金额除以总市值是1.68%。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换手率分别都超过5%。

看看2007年10月份,平均总市值28万亿,流通市值8.91万亿,平均成交金额1951亿,换手率是2.18%,平均成交金额除以总市值是0.697%。

现在的换手率比当时的换手率还要高。成交金额除以总市值是当时的两倍以上。所以,这么高的换手率不是很好的事情,由此判断A股的上升空间可能有限。

现已经达到5000亿了,上到3500点就需要6000-7000亿,上升到4000点可能需要8000亿水平,能持续吗?

看看香港,10月26号,总市值20.8万亿港币,成交金额900亿,换手率0.4%,和历史上的高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从这个意义上看,香港股票向上走的空间大一些。

4、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是索罗斯提出的。我觉得没有比它更好的解释市场波动性的理论。

有人总结,在投资方面人类常见的情绪有16种,比如:

代表性效应:认为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错误共识效应: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选择性认知:只愿意聆听有利于我们判断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置之不理。

人类的这些情绪会影响股票市场的表现,索罗斯据此提出了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的核心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会互相影响。

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市场走势,甚至改变市场原本可能的走势。

一个大的趋势一旦形成后,二者会互相加强,互相巩固,直至“无可动摇”,索罗斯称之为“加速期”,当认知和真实差距很大时,形势就会失去控制,直至逆转。

这个理论,有点抽象,但很有意义,操作性也很强。他根据这个理论有过多次成功的操作,当然也有失败的。

他的做法是,冷静地研判市场会否出现一个大的趋势,先做一个假设,然后不断根据市场本身及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看这个假设的趋势是否能够确立,从而进行布局。

这个理论里面,有一个“加速期”,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可以据此研判市场是否在顶部或底部。我总结它有几个特征:

(1)市场形成高度的共识,包括分析师、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识。

(2)在顶部时,总有些举足轻重的公司进行大规模融资,市场解读为利好,还要上涨。

我最有印象是07年8月的时候,万科以31元,一个很高的价格,配股融资大概约100亿元,消息传出之初,万科的价格从20多,一口气涨到36块钱去了。

真正实施时,股价直奔41元,市场把它解读为重大利好。之后,万科走势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块多(除权后)。

(3)在底部时,一些举足轻重的企业回购股票,市场不理不睬,还要下跌。

我们看到04-05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普遍,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大量回购股票,但市场置若罔闻。

因为很多时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自己的实际情况,高位时,它觉得可能高估了,会考虑以增发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钱,在低位时,它觉得,价格太低估了,这么好的价格,我为什么不买进它注销呢?

(4)在一个很短时间里,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会出现突然间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这要高度警惕,形势可能要逆转了。

黎明前的黑暗,会特别的黑,登顶之时,有人会发疯。

5、旁观者

下面我谈谈“旁观者”的问题。

基于反射理论,索罗斯认为,一般人很难判断股票市场的走势,为什么呢?

因为你本身就是市场,你已经和这个市场融为一体,互相影响,你的判断影响股市的走势,股市的走势反过来又影响你的预期。那我们怎么能够走出这个误区,研判市场大势呢?

我想应该做个“旁观者”,和这个市场若即若离,才能“旁观者清”。

如果和这个市场离得很远,就很难发现本质、发现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种锁碎消息充斥市场,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干扰我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

我们要做一个bystander,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市场,我们要离这个市场既远又近,始终把握主要矛盾,客观认识这个市场。如何做一个“Bystander”,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我而言,始终这样要求自己。

这是成功投资的关键所在。

但是,非常难。

(整理演讲稿时,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一个意见都不能提”。

我多年前做投资总监,年少轻狂,无知者无畏,经常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指手划脚,实际上公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来就没有因为你的意见发生过什么改变。

就如一个人是很难被改变的,一个公司亦然。企业经常环境非常复杂,不在第一线的管理层,根本很难根据形势改变提出对策。

我们提出的意见,99%不是废话就是错误的,1%也许有点真知灼见,但是,如果是一个好公司,它自然会意识到,对一个坏公司,再怎么提,也没有用。

如果我提出意见,我就会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见这么去做,经营方面就会如何如何。这往往是一厢情意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对这个企业的客观判断。

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持续观察!这是做一个“旁观者”的重要一部分。)

6、对巴菲特的误解

巴菲特说过,纽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对他都没有什么影响。

费雪也说过,在股市中有两种挣钱的方式,第一种是挣股市波动的钱,第二种是挣企业业绩增长所带来的钱。

听起来,他们似乎认为研究股市的波动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长就够了,价格波动和公司业绩增长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买进一个好公司,预期长期会有增长,就不管股市了,长期守着它。

07年高潮的时间,这种论调很流行,有人买了万科招行,就打算放个20年,结果是损失惨重。

实际上,巴菲特早就讲过: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他说股市停市对他的投资没有影响,只是想特别强调我们选股时要立足长远,而不能太关心股市短期的波动。

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话。公司上市后,就具备了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续经营,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交易品种,就会有波动性。两个属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时会卖股票,在低潮时他很开心,因为买股票发财的时机又到了。

07年的时候,中石油,涨了5倍后,他卖掉了。08年,在金融风暴最激烈的时候,他不但把能买的钱都买了,而且还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收购铁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个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的持股,不是一个概念。

在08年7月,他曾经接受过一个电台的采访。他说,我之前个人的投资100%是国债,现在开始是满手的股票。不久后还有一次,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持仓里面大部分是富国银行。

大家可能认为他公司有什么股票,他的个人投资也是什么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时没卖,他自己的持股也不卖。

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的。市场不好的时候,他自己也曾经空仓,彻底空仓。

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仓位只占公司总资产的20%多,即使市场不好,公司的仓位也必须保持,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很多中国投资者并不了解这个情况。

另外我认为,投资股票跟做企业是不一样的。

做企业的时候,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你都要持续经营。不能说高潮的时候,就把它卖掉,低潮的时候再把它接回来,没有这种事情。一些伟大的企业,低潮的时候它要抓紧时间进行收购,进行扩张。

但是我们做股票不是那么回事,高潮时把它卖出去,低潮时把买回来,才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一个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它一定可以东山再起,因为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变化,一些管理团队的变动,可能都会对它的持续经营造成致命的影响,有些坎可能过不去就过不去了。

我们死守一个公司,风险实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柯达,几十年的大蓝筹,现在一败涂地。但我所说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波段操作。

我觉得中短期的波动,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一个长期的波段,周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预期的。我们一定要研究。

公司经营分析公司估值

他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99年写了这篇文章。他有严谨的思路,经过认真分析,筛选出20多只公司,事实情况是,他推荐的这20多只重组公司基本上都是后来一两年的超级大黑马。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学习他的选股思路。

后来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获颇丰。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财富,和他的深度直接相关。

(3)相对估值

还有相对估值,其实也并不是我研究的重点。刚好有一个朋友做了分析师,有时候向我请教,我就帮忙总结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经常捕捉热点进行操作,可能也会感兴趣。

所谓的相对估值,它的特点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坏,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够上涨。它现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讲究的是资产配置、板块轮动、博弈。

当然他们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对经营指标、行业政策、经济指标(利率等)、资金喜好等,进行一些敏感性分析。

我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开拓一下思路。

a. 总结一个行业里几类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种模式之间的优缺点,核心的几个经营指标是什么。

对一个具体公司,什么经营数据的变化,可能对他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连锁店的商业和百货类的商业,最重要的营运指标是不一样的。

地产公司,它的地储备和土地成本,对业绩的影响很重大,对股价影响也很敏感。

对网游类的公司,ARPU值、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这些指标,就很敏感。当这些营运指标出现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就需要你非常认真去关注了,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比较大的波动。

b. 行业政策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比如行业标准、出口退税、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公司影响是怎么样的,哪些公司会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课。

c. 宏观经济指标,例如利率上调对公司的影响。

简单而言,对负债率高的公司影响就比较大一些,对轻资产低负债的公司影响就会小一些。

d. 资金偏好的敏感性。

讲几个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较容易受到资金的喜爱。

在中国,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比一般A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过高;

二是机构持仓的比重,如果机构持仓某只股票比例已经很高了,那么股价再涨就难了,如果持仓比例比较低,才容易跑出黑马;

三是在行情反弹的时候,行业内估值相对比较低的公司,比较容易受到资金青睐;

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价会影响已上市的同类公司,等等。

e. 一些公司经营情况很糟糕,股价很低,这种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

它经营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同进也存在一些重组、收购和资产注入的可能性,容易成为黑马。

f. 高度关注公司的增发和回购。

g. 关注管理层激励。

公司业绩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管理层激励的具体条款。它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业绩有所指引。

还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断总结。

此外,对于一个分析师,他的中心任务是持续地系统性地寻找黑马和回避风险,我们可以做两个测试和一个评估。

第一个测试叫股价强弱测试,还有一个是好消息坏消息测试。它们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叫内部消息泄露模型,或者叫老鼠仓模型。

比如说一个公司已经公布季度业绩了,三个月之后才会再次公布业绩。我做一个假设,这三个月里面公司没有发生重大的事情,行业方面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

那么在这3个月里,能影响股价波动的,应该只有大盘整体的走势。三个月内股价的波幅减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应该是一条直线,对不对?

但是情况一般并不是这样的,往往有波动,甚至大的波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发生了内部消息泄露。

一些内部人,比如说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者销售总监等,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消息就这样泄露出去了,他的亲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关系较好的基金经理,就会不断地买进或者卖出,导致股价有所波动。

股价强弱测试:就是周期性,如一周或一月,对同一个行业里的一批个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关性的个股,比较彼此走势的相对强弱。

如果发现某个公司股价持续相对走强或持续相对走弱,作为分析师,应该打个电话或登门拜访了解一下情况了。

第二是好消息坏消息测试:就是当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坏消息时,对它的股价表现进行打分。

例如政府出台了一个地产利空,地产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个地产公司只跌了1%,甚至还涨了,那就给它打个很高的分数。

或者,公司公布了一个重大利空,分析师猜测应该会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还上涨了,那也给它打个高的分数。如果这种情况持续的话,可能是由于公司经营方面起了某些变化,那么分析师就应该关注了。

坚持运用这两个工具,因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于系统性地分析公司情况。

另外,可以进行一个分析师评级评估。有份量的分析师对公司股价走势的影响会比较大。我们要了解他们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么样的。我们要分析其平均预期,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共识。

自己研究这公司后,如果发现公司业绩比市场共识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个好的买点;如果远低于市场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好的卖点。

另外,如果发现很多分析师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时候,往往是好的买卖点。

小结

现在我想做一个小结。市场里有很多种投资理念,每一种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处。我所坚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说简单也很简单。

首先,分析宏观周期,每三五年就是一个经济周期。我们要耐心观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选股标准,耐心等候合适的买点;

最后,既然公司是无所谓估值的,我们要和市场若即若离,关注市场的情绪。

投资的境界

和做人一样,投资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们应该有信心见贤思齐。

有一天我看《庄子》里的《庖丁解牛》,豁然开朗,觉得我们做投资能达到的境界,原来和庖丁没有分别。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讲讲他是如何解牛的,为什么水平如此之高,听完之后,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说,宰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下刀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脉络可寻,对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要认真把握,掌握其规律。

例如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宏观面、波动性、公司经营、估值体系这些节点都很重要,我们要全盘考虑,发现规律。

普通屠夫宰牛,一个月就要换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换刀,因为他们总是猛割猛砍,当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样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没换过。

他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他对骨头关节这些地方,不是一轮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游走于“有间”(空隙)之中,自然游刃有余。

我的理解是,投资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时候是自己对自己心灵的拷问,会遇到很多困难,股价的涨跌,也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影响。

我们要力争发现一些重大的趋势,包括宏观面的、或者公司经营层面的,在困难堆积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寻找一条坦途,尽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选择。

垃圾堆里找黄金,非常困难;大势很不好,有些聪明人横刀立马,火中取栗搏反弹,很不容易;

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尔夫曾教育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就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可是看一看周围,到处都是拿着放大镜去寻找这根针的聪明人。

简而言之,我们要去挣一些容易挣的钱,不要去挣一些很难挣的钱。容易挣的钱呢,容易挣很多倍。很难挣的钱呢,即使我们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还是很难挣钱。

庖丁解牛毕,“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感觉太好了,有志于投资的各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达至庖丁的境界。

欢迎留言探讨,点击文末“在看”,鼓励一下吧。

来源:聪明的投资者,本微信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汇商琅琊榜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联系。

聊外汇,聊交易

添加小编个人微信(forextop66)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最新资讯